喝茶,在中國人的生活當中,是儀式感和功能性結合最好的活動。在中國,茶被視作人與自然連接的紐帶,漢語中,人在草木間即為“茶”。茶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符號,而喝茶的場所,亦被賦予了超出一般空間的意義。精神與物質在此交匯,在飲茶的過程中,可從物理的局限空間,到達意念的廣闊境界。
茶室入口
▼ 在茶室設計之初,盧志剛先生傳承中國傳統木構建筑中的“木作”概念,將建筑、室內空間、家具綜合考慮,以全新的形式和概念對其重新創作。
室內概覽
▼ 999根松木在一個矩形的空間中向心排列
▼ 999 根松木在一個矩形的空間中向心排列,沿內置的橢圓形進行切割,每一根木方,有了自己的角度和長短。內部的空間,也有了相對清晰的邊界。木方在 3.8 米*4.7 米的矩形界定和橢圓形的內部空間之間,形成了一種半透明的圍合。
這是一種兩個幾何體、三種密度的交疊。每一個維度上都呈現出一種精密的運動和變化。木方端部的斜切面,映射了外部的光,視線在空間中描摹出漸進的圓,而圓在收放之間,完成了對形的塑造。
兩個幾何體、三種密度的交疊
▼ 空間的端部,一側為圓,一側為方。圓窗臨街,方戶靠院。正印了“圓者規體,其勢也自轉;方者矩形,其勢也自安”之勢。動靜的形態在這間茶室相遇轉化,在運動中得以調和。茶室以“萬宗歸一”為主題,木方的向心性,讓居其中的人,自然而然地受到一種內斂的暗示。“歸一”與“復始”,是空間力求傳達的飲茶狀態。在通過水和茶的交流過程中,完成一種心情的過濾和情緒的演變。
圓窗臨街
▼ 方戶靠院
▼ 3 個月的建造,誕生的是一種儀式,來這間茶室,喝的也不僅僅是茶,而是在空間的儀式中蛻變與重生。
木方的向心性暗示出“歸一”與“復始”的主題
▼ 虔誠地對待每一塊木頭,用心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,這便是米丈堂木作對其創作理念“一念之慈,萬物皆善”的理解和詮釋,也是設計和建造“萬宗歸一”茶室的初衷。
設計概念圖
▼ 平面圖
▼ 立面圖
▼ |